三个人坚守的光伏电站
曾国藩、郭嵩焘等对船山人格精神的诠释,一方面是对屈原、船山一脉精神气质内涵的挖掘与肯定,另一方面又是对这种精神气质内涵的学习与汲收。
李零则更进一步发问:你心中的《论语》是哪一部《论语》或什么样的《论语》?他认为,这书恐怕不是原始记录,撇开编辑过程不谈,《论语》的内容,它的构成要素,大约是形成于孔、孟之间的战国早期,大致年代范围在前479至前372年之间(《丧家狗》,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,28—29页)。不能乐,于礼素(《礼记·仲尼燕居》),不学诗,无以言(《泰伯》),女为《周南》《召南》矣乎?人而不为《周南》《召南》,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?(《阳货》)他把文列为四教之首位:子以四教:文,行,忠,信。
(《阳货》),对文学的美感作用、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做了全面论述。古《论》,惟博士孔安国为之训解,而世不传。中庸,就是既不是不及,也不是过,而是恰到好处,折中矛盾,反对极端,是中正、平和,是允执其中,表现在文学艺术上,就是一种中庸之美、中和之美,当然也是一种克制之美。这种关怀和主张,与孔子的时代并不协调,但却超越了他的时代。(《八佾》)孔子也强调中和之美、中庸之道,中庸之为德也,其至矣乎。
他还提出思无邪,确立了儒家评诗的标准。齐《论语》二十二篇,多出《问王》《知道》两篇。孟子继承了富庶教的理念,并提出恒产恒心说。
教化也因此是属人的、在世的,而非属天/神的、宗教的。在他看来,人民不只是国家治理的客体,而是和君诸侯等并存且深度互动的政治主体。在孟子的思想中,民本不仅体现为人民是政治合法性的来源、政治的互动主体,更体现为政治在于行教化,民就是政治的目的。殷周朝代更迭,周人关于前代灭亡的反思总结中孕育出了敬天保民的观念,成为孟子民本思想的历史渊源。
对于人民大众而言,如果不能先满足其物质生活条件,而强求道德教化,是不现实的。作为有选择的主体,人民的归之去之实际上代表了天下的得与失。
诚如是也,民归之,由水之就下。齐宣王向孟子询问王道,孟子回答说:天下之欲疾其君者,皆欲赴愬于王,其若是,谁能御之?孟子认为,君王要平治天下,依靠强权暴力是行不通的。君之视臣如犬马,则臣视君如国人。从历史的角度看,孟子的观点来自周人对导致殷商灭亡因素的总结。
孔子也说: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?盖因自身出于民人之同类,故而必须承担起义务,宣扬王道政教、平治天下。国家通过良好的政治治理,首先实现人民的安定和富足,然后推行伦理道义的教育和民风民俗的转化。权力结构作为政治形式,应当承担道义至上的价值理念,国家的实质是一个伦理共同体,其核心是保民而王。在孟子看来,所谓的圣人、贤人,其实本质上亦是民,只不过是其中出类拔萃的那一部分。
细究之下,我们可以发现,民本思想在孟子哲学体系中包含着三个面向:终极性面向、主体性面向与教化面向。《论语·子路》:子适卫,冉有仆。
故孟子言仁义而不言利,所以拔本塞源而救其弊,此圣贤之心也。孟子的民本思想除了终极性的一面,还包含具体政治实操中主体性的一面。
但究其根本而言,他强调要以王道仁政推行教化启蒙,弥合这种差异和分化。民在哲学的层面上达于天,又能以去就的不同方式发挥自身的主体性力量,在理论和现实的双重意义上处于根本性地位。惟曰其助上帝,宠之四方。通过将仁政与强权暴力对比,充分说明了人民力量的强大。《尚书·泰誓》还说:天降下民,作之君,作之师。孟子之所以将保民视为政治问题的核心,就事实方面来说是出于历史的警示,就理论层面来说是出于中国传统的天人观。
按照孟子的说法,荐人于天实际上就是暴之于民,天受之实际上就是民受之。因此,孟子提出在七十者衣帛食肉,黎民不饥不寒的基础上谨庠序之教,申之以孝悌之义。
民乃是天所降生,而君师只是上天用来辅助自己爱护人民的媒介。《尚书》曰:非我小国敢弋殷命。
孟子清楚地意识到,政治不是君主的个人独裁,而是多元主体之间的互动。在他看来,将政治的核心理解为权力问题,在政治实操的层面上将国家视为权力共同体,这样的观点是片面的。
他认为:若民,则无恒产,因无恒心。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是孟子外王学的核心,也是中国传统政治理念的核心原则之一。如前文所说,圣人本身便来自于民人,故而教化本质上是人民内部的自我觉知。但若能行仁义之政道,爱民保民,则能以无可抵御之势一四海王天下。
概言之,虽然孟子在以人民为本的同时,也承认社会历史的差异性结构,承认有劳心者劳力者的分化。在与齐宣王的对话中,他再一次强调了施行仁义的意义。
他解释到,尧舜禹的禅让是荐人于天,而能否得天下则要看天受不受。这三个面向构成了孟子民本思想的立体结构。
惟天不畀允罔固乱,弼我天降威,我民用大乱丧德,亦罔非酒惟行。儒家教化采取的是以政载道、以政行教的方式,概言之就是富庶教。
冉有曰:‘既庶矣,又何加焉?曰:‘富之。孟子说:天之生此民也,使先知觉后知,使先觉觉后觉也。在孟子看来,桀、纣之失天下也,失其民也。单纯地以天来确立民本的终极性,属于哲学理论建构或价值导向。
商王朝不敬天德,导致民用大乱丧德,这才使得天降下惩罚,丧失了天下。曰:‘既富矣,又何加焉?曰:‘教之。
他说:如有不嗜杀人者,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。(作者单位:苏州大学文学院。
这种天—民—君的政治结构,不允许君主直接获得权威性,他必须通过保民而王将自身的意志与人民的意志统一起来,权威才能确立。这种互动形成的稳定政治生态,制度化地表达为礼,对君、臣、民作了政治和道义上的双重规定,欲为君尽君道,欲为臣尽臣道,国家就能安定兴旺。
「小礼物走一走?雪碧可乐来一罐!」
还没有人赞赏,支持一下吧
哇~真是太棒了